“高质效办案”,对我而言,是寒冬里农民工攥着工资条的手不再颤抖,是困境母亲眼中重新点亮的光,是群众握着我们的手说“谢谢”时,那滚烫的温度。
这温度,来自党的引领;这温度,藏在每一起“如我在案”的办案故事里。
去年春节前夕,一份163万元的欠薪案卷摆在我案头。403名农民工,403个家庭,这份工资,也许是孩子的学费、老人的药费、过年的年货钱。而建设公司负责人刘某某、钟某某却以“和业主单位有合同纠纷”为由,把工人的血汗钱当成了“谈判筹码”。
在接访时,有位老大哥攥着皱巴巴的工资条跟我说:“检察官,我们不怕吃苦,就怕流汗又流泪。”他的手满是老茧,声音带着哽咽。那一刻,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,“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”,司法为民不是抽象的口号,群众的急难愁盼,就是我们必须扛起的责任。
面对刘某某、钟某某的“狡辩”,我逐句向他们解释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中“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”的规定,并且告诉他们:“合同纠纷可以打官司,但工人的工资,是法律划下的红线,碰不得!”最终,刘某某、钟某某终于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,付清了拖欠的工人工资。
当工人们拿到工资的那一刻,他们脸上那久违的笑容,就像冬日里的暖阳。这笑容,是对高质效办案最生动的“满意度测评”,同时,该案也被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。
如果说这起欠薪案让我看到司法的力度,那王姐的故事,则让我读懂了司法的温度。
王姐是一起交通肇事案的被害人遗孀。去年4月,她身怀六甲时,丈夫在事故中离世,肇事司机丁某经济能力较差,双方就赔偿问题一直未达成一致意见,为促进矛盾化解,我们开展听证,结合“法、理、情”对双方进行释法说理。最终,双方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意见,约定由丁某分期支付赔偿款,王姐对其行为表示谅解。
然而对于王姐而言,作为家中唯一劳动力的丈夫的离去,让本就不算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。刑事案件办结后,我们开展调查核实,决定对王姐开展国家司法救助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协调多部门搭起“救助网”:村委会为她提供了公益性岗位,每月有稳定收入;民政部门将其纳入低保;教育局也对其大女儿的学杂费进行减免。
再次见到王姐的时候,已是岁暮腊月,虽风寒刺骨,亦能感受到她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。
这就是高质效办案的意义——不仅要守住法律的底线,更要托住人生的希望;不仅要让违法者“知敬畏”,更要让困境者“有归途”。当我们把司法救助金存折递到王姐手上时,递出的不仅是几万元钱,更是党对群众的承诺:“再小的声音,我们都听得见;再难的坎,我们陪你过。”
我们常说“如我在案”——如果我是农民工,我希望工资能按时到账;如果我是王姐,我希望生活遭遇变故后仍有依靠;如果我是群众,我希望遇到困难时,能有一群身穿检察蓝的人,站在我的身后。
新时代的检察人,既要做“法律工匠”,更要做“民心守护者”,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“温暖的正义”,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,不仅感受到公平的力度,更触摸到法治的温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