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检察制度20世纪30年代从瑞金启航,伴随着红色政权的发展壮大不断成长,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,就深深地将人民属性浇筑于自己的基因中,红色是检察事业的底色。每当凝视庄严的检徽,我总会想起那些案卷里的故事——它们像一颗颗星辰,照亮着我们“如我在案”的从检之路。我们手中的案卷承载着百姓的期盼,胸前的检徽镌刻着使命的重量。
刚踏入检察院时,前辈就告诉我,“办案时要多看一遍、多想一步、多做一点”。当时我尚未弄懂“多想一步”的深意,直到一起案件让我明白,这不仅是进一步查清事实的需要,也是还原当事人的心路历程。
那是涉及40余名受害人的强迫交易案,案卷每一页都浸透着他们的无助与迷茫。其中一位刚步入社会不久的受害人说:“他们拿我的手机办了好几笔贷款,我现在每天精神焦虑、无法入眠,只想把贷款补上。”
我们正青春,受害人的遭遇让我们感同身受,为了查清每一起犯罪事实,业务骨干带头奋战,绘制人物关系图、资金流向图,连续十多个晚上加班加点,把司法为民的初心细化为每份证据的核实、每笔资金的追溯。庭审前,党员干警分头对当事人开展释法说理,以同心化解疑虑。面对扎实的案件证据和我们的耐心说理,部分被告人在庭前退赔受害人并取得书面谅解,所有被告人全部认罪认罚,宣判后无一被告人提出上诉,我们的努力付出换来了案件的高质效处理。最终,案件得以圆满解决,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。
在办理另一起电诈掩隐案时,我们党员公诉人始终以“党性标尺”衡量司法温度。打零工的赵某因贪图来钱快,用银行卡帮电信诈骗团伙“跑分”,被抓时他还天真地以为“只是借卡用用,不算啥大事”,直到进了看守所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法庭上,他始终低着头,回答问题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哼。当法官问起他还有什么想说的,他沉默了十多秒,突然抬起头,满脸泪痕,“我妈身体一直不好,上个月才出院,家里孩子才6岁……没有我他们怎么办,他们还等着我挣钱回家啊!”
赵某的反复念叨让我深切感受到,我们办的不只是案件,更是别人的人生,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一个心酸的故事。作为公诉人,我脑海里闪过“如我在诉”的追问:如果我是赵某的家人,会不会盼着他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?如果我是那些受害人,能否接受对真诚悔罪者的宽宥?
在考虑其家庭情况和悔罪态度后,我们建议法庭给予赵某酌情从轻处理的机会,在其已经部分退赔的情况下,最终法庭采纳了我们的量刑建议,宣判那天,赵某的眼里除了泪水,还有一丝光亮。
在“党建+未检”的创新实践中,小李的转变让我难忘。在处理小李盗窃案时,未检检察官钟姐注意到,小李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对小孩疏于管教。检察官没有就案办案,而是联合社区党支部和常驻帮教老师,对其开展“一对一”帮扶和心理疏导。

我们以“章检·护未”品牌为抓手,充分发挥青年党员干警的创造力,以点带面,丰富跟踪帮教内涵,以大量社会实践活动唤醒他们的良知,最终促成他们认罪悔罪,有的孩子重返校园。如今,小李还成了社区的志愿服务者,用自己的经历警示同龄人。


再翻卷宗,那些红色批注不仅是法律意见,更是党员检察官的初心印记。而正是这种多想一步的“如我”初心,让我在今后审视每一起案件时,总会想起赵某的泪水和小李的转变,提醒自己,不能只是“就案办案”,而应多思考何为“如我在案”。

当我们把“如我在案”的共情融入办案,用党建的凝聚力破解难题,法律便不再是冰冷的条文。它告诉我们法律的天平,可以既不失公正,又兼顾人情,它照亮着万家灯火,让每一个案件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