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某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中。
一位老渔民一辈子安分守己,在接受讯问时眼角泛泪,他问:“祖祖辈辈都这么捕鱼,怎么到我这就成犯法了?”
是啊,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活命手艺,怎么到了今天反而成了罪过?如果我是他,勤劳的双手曾经撑起过整个家庭,但因为不懂!这双手竟也伤害了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水域。这一刻我明白,认知的鸿沟无法用简单的刑罚填补,机械办案只能治标,转变观念才能治本!
当传统的生态思维遇上新时代环境保护的要求,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指责与惩戒,而是用将心比心的司法温情化解当事人的认知误区,努力传递“捕鱼食鱼不如养鱼护渔”的新时代生态观。
后来在普法人员的耐心解释下,老渔民拭去泪水,主动交出禁用渔具,还自发劝阻他人非法捕捞。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后来的释然坚定,老渔民的泪水不仅生动诠释了老一代人对新生态观的理解与接纳,更见证了老渔民从生态破坏者向坚定护渔者的奇迹转变!
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一起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中。
当时当事人违规扩建自家养殖场,事后他说:“没钱啊!还得给儿子娶媳妇,不多养几头猪可怎么办啊?”
一句没钱,困住了多少经济窘迫的家庭。如果我是他,面对有限的增收渠道,经济压力却不降反升,我会怎么做呢?我意识到,只是简单的刑事处罚不仅无法恢复已被硬化的土壤,更有可能压垮一个家庭的希望。
在此情况下,我们积极探索“司法+绿色转型”的新方案。首先组织当事人拆除违规建筑,并在专业技术指导下开展富硒土壤改良,帮助当事人将养殖场转型为生态农业基地。
后来,大量的富硒农产品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收入,当事人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当板结的土地重新呼吸,当歉收的田地迎来丰收,我们不仅看到了当事人从满面愁容到喜笑颜开的情绪转变,更见证了从“惩罚一个违法行为”到“修复一片沃土”再到“带富一方百姓”的深层变革!
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一起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件中。
一位村民无证采挖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七叶一枝花,事后仍不知悔改,坚称“就这几个野草,挖了种回去不就得了!”。
听到这话,我气不打一处来,但转念一想,如果我是他,一辈子“靠山吃山”,和种地打了半辈子交道,这几株似乎并无不同的“野草”,也许真的就像田间地头的萝卜白菜,只需稍稍照料即可成活。我深刻认识到:单纯的惩罚难以彻底根治生态伤痛,唯有唤醒当事人内心的守护自觉,才能真正保护生态环境。
后来检察机关针对性提出“存活即从宽”的修复方案,利用该量刑机制倒逼村民亲自上山参与移植,切实了解生态修复过程中的艰难困苦。亲身经历后,该村民的心态完成了从“要我保护”到“我要保护”的奇迹转变,成为了一名真正的“植被守护者”。一株株七叶一枝花的生死轮回,不仅见证了村民从滥采乱挖到亲手补植的生态救赎,更成为了青山绿水间新时代生态司法的生动注脚!
司法的终极目的不是惩罚,而是让每一颗迷失的心,都能在绿水青山间找到归途!习近平总书记曾说: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”守护县域生态,必须坚持党建引领,以“如我在案”的共情感知生态伤痛,以“优质办案”的精准打击犯罪链条,以“久久为功”的韧劲修复绿水青山,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检察蓝化作生态保护的坚固防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