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看到“如我在案”
我心中翻涌着一种深沉的责任与期盼
……
那是无数案件当事人眼神汇聚在我心底的烙印
更是胸前的检徽所承载的
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郑重承诺
“如我在案”不仅是口号
更是我们民事检察工作刻骨铭心的灵魂坐标
当我们真正把自己置于当事人的境遇中
才能让冰冷的法律条文涌起人性的温热
才能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良心的叩问
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
还记得那年的一个冬日,我第一次见张奶奶时的情景。寒风凛冽,她双手冻得通红,布满皱纹的脸上刻着深深的无助与悲愤。她的独子,一个老实巴交的普通工人,突然被昔日朋友告上法庭,声称借款十万元逾期不还。法院判决后,工资卡被冻结,家里唯一的指望眼看就要崩塌。老人翻出儿子压箱底的旧军装,反复对我们喃喃:“孩子当过兵,最讲诚信,他说没拿,就是没拿啊……”
那一刻,我的心被紧紧揪住了。望着她浑浊眼中那点微弱的、几乎要被绝望扑灭的信任之光,我仿佛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在无助中挣扎的样子——如果是我自己的母亲因冤屈而奔波,我能不拼尽全力吗?“如我在案”四个字,瞬间从抽象的理念化为血脉相连的切肤之痛,更化作为党守民心、护公正的坚定决心。
为了穿透这团迷雾,我们一头扎进了厚厚的卷宗。那所谓的“借条”上的签名,在放大镜下显得格外生硬别扭。直觉告诉我们:这背后可能有假!我们深知,每一点失察都可能损害司法公信力。我们顶着严寒,辗转于多个银行之间,只为寻找一丝真实的痕迹。当技术部门最终给出关键鉴定结论——签名确属伪造时,那纸鉴定报告在我手中竟重如千钧。这不仅是对事实的还原,更是对一个家庭清白名誉的郑重归还!
当我们将检察建议书移送法院,并当面告诉老人:“张阿姨,您儿子是清白的,那钱,他是没拿!”话音未落,老人泣不成声地反复念道:“谢谢,谢谢!我儿子……是清白的……清白的……”老人的声音,像烧红的烙铁,深深烫在我的职业良知上。我拉着她的手,喉咙哽咽,鼻腔酸涩,心中却更加澄明:是啊,“是清白的”让我看清了“如我在案”背后的重量——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法律条文,更是普通人赖以生存的尊严与希望。
这起案件最终获得改判,正义如同阳光穿透阴霾,照亮了那个困顿的家庭。这让我深刻体悟到:“如我在案”绝不是浅层的同情,它要求我们以最深的代入感去理解当事人的处境,以最精湛的专业能力去探寻真相,以最坚定的法治信仰去守护公平!
高质效办案的基石,正是源于这份设身处地的共情与担当!当我们审查每一起民事监督案件,无论是农民工被拖欠的血汗钱、消费者遭遇的不公条款,还是小微企业面临的合同陷阱,都请记得:那背后是一个个负重前行的真实人生,是他们对法治社会最质朴的信任托付。唯有真正“如我在案”,将心比心,才能让我们的监督更加精准有力,才能让司法裁判的温暖与公正可感可触,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!


检心向党,矢志不渝;如我在案,枝叶关情。当我们以“如我在案”之心去办案,让每一个案件都灌注进我们对人民的深情与对正义的虔诚,我们便是用专业与良知,把社会主义法治的温暖阳光,播撒到那些渴望公正的心灵深处。
唯有如此,法治的光芒才能在党的指引下照亮每个角落,成为支撑这个社会最坚实、最温暖的脊梁,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