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,是每一位公诉人心驰神往的梦想舞台。对李雯而言,能够站上这个汇聚全国优秀同仁的竞技平台,本身就是一种幸运,更是她从检十二年不懈努力的方向。当“全国优秀公诉人”的荣誉花落自身,那一刻,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梦想成真的喜悦。惊喜与汗水交织的背后,更多的是满满的感恩。她感恩组织搭建的逐梦舞台,给予她成长的机会与关怀;感恩十二年逐梦路上那些引路人的悉心指导,同行者的温暖陪伴与鼓励。这场重磅赛事,不仅是圆梦之旅,更是宝贵的学习之旅,让她开阔了视野,增长了知识,提升了能力,收获了继续前行的信心。
理念是行动的先导,在备赛的日子里,李雯通过系统学习,对“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”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”等新时代检察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思考。她深知,公正司法绝非机械的照搬法条、机械办案,而是要实现办案质量、效率、效果的有机统一,达到法理情的深度融合。竞赛中的策论、笔试、答辩、辩论等环节,无不体现着这种理念的更新与法理情的贯通。在她心中,一名优秀公诉人,既要怀揣对法律的敬畏之心,也要保有对百姓的善良仁慈;司法办案不仅要有力度,更要有温度,让每一个案件都能传递法治的温情。
竞赛是日常办案的缩影,它聚焦实践中的重点与难点,全面考察公诉人的证据审查、事实认定、法律适用等核心能力。李雯始终坚信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,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,她在日常办案中养成了围绕犯罪构成要件分析证据的良好习惯。在刑事检察业务笔试中,面对那起无罪判决案件的申诉材料,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,她迅速锁定案件核心与事实,从被告人的作案动机、时间、手法,以及第三人作案的可能性等方面构建证据体系,精准提出处理意见。她深知,只有严格贯彻证据裁判原则,坚守法定标准,才能充分发挥审前把关和分流作用。
同时,李雯坚持体系化学习,她明白,成为优秀公诉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,需要在无数案件的磨砺中成长。通过深入钻研司法解释及其理解与适用,尤其是对罪名相关解释和意见的演变逻辑进行剖析,领悟法治精神,做到融会贯通;在日常办案中,她重视学习“两高”指导性案例、典型案例及刑事审判参考案例,不断提升从复杂案件中把握实质性法律关系的能力。如此,无论面对新型犯罪还是传统犯罪,她都能秉持“万变不离其宗”的原则,依法妥善处理。
从被省检察院确定为优秀公诉人培养对象,到最终代表江西检察机关参赛,李雯历经了省赛、队员选拔等多轮严苛筛选。这一路走来,工作任务的繁重与备赛的紧张交织叠加,身体的疲惫与内心的煎熬时刻考验着她的毅力。但她从未言弃,每天都沉浸在充实的学习中。在那段“痛并快乐”的日子里,从最初的彷徨、遭遇挫折时的打击,到后来学会正视、接受与调整,备赛不仅提升了她的公诉能力,更锤炼了她顽强的意志力,为应对公诉人比赛高强度、高压力的挑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。她用行动证明,一名优秀的公诉人,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,更要能经得起磨砺、顶得住压力、打得了硬仗。
“不忘清风来时意,实干笃行方致远”。2023年8月,李雯带着竞赛积累的经验与对法治的热忱,来到兴国县人民检察院挂职党组副书记、副检察长。这一年的挂职经历,成为她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,让她在服务基层中深化了对检察工作的理解,更将“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”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。

坚持学干结合,做履职尽责的主人翁。基层办案虽多为小案,但小案不等于简案,兴国检察办案量最多的检察官2023年承办266件捕诉案件,面对繁重压力,李雯深知“小案不小办”。例如交通肇事案中,逃逸责任与定罪的关联、盗窃特殊对象财物定性等问题,都需要审慎分析。她带领团队完善办案机制,严格落实“能听尽听,应听尽听”原则,充分听取诉讼参与人的意见,明确检察官与助理权责,规范检察权运行;依托检察官联席会议,确保案件讨论充分,以“生命线”标准夯实办案质效。
以实训抓实战,做队伍建设的带头人。针对兴国刑事检察队伍年轻助理多、经验不足的现状,李雯发挥“全国优秀公诉人”优势,通过“传帮带”提升团队能力。她带领助理从案件办理到文书撰写全程实训,复盘每一个办案细节;结合自身竞赛经验,启动“兴检夜讲堂”,组织干警系统学习高频罪名、司法解释与典型案例;通过公诉实训、模拟论辩、跨院交流等方式,激发队伍活力,筑牢刑事检察工作“基本盘”。
优化部署协调,做落地生根的实干者。挂职让李雯更深刻体会到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作用。她积极推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准落地,化解社会矛盾;高效办理职务犯罪案件,彰显反腐决心;针对新型毒品案件取证难题,牵头与侦查机关协调规范流程,强化法律监督实效。